近日,民政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有关情况的通报》,共评出15个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,我市相城区民政局《共筑“相帮扶”打造“城温暖”》案例成功上榜,也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。
近年来,相城区坚持以困难群众“没有不满意”为目标,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的温暖属性,打造“相帮扶·城温暖”困难群体帮扶服务品牌,积极开展民政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,彰显了社会救助“让无助者得到帮助,让无望者看到希望”的新时代价值。
围绕“救助谁”,做到“主动帮扶”
搭建智慧化平台。线上构建区、镇、村三级有机衔接的困难群体帮扶智慧信息平台,建立全区低收入家庭数据库,汇聚医保、优抚、殡葬等部门数据,实现重大疾病、死亡退出、重复享受主动发现预警。平台上线以来,累计对3203个帮扶项目进行全流程监管。
建立融合式阵地。优化整合康复驿站、慈善义仓、残疾人之家等载体,实现民政综合服务中心镇级全覆盖。制定推行《相城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手册》,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困难群体提供关爱访视、临时救助、公益服务等集约化社会救助服务。
打造管家型团队。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化,划分686个基层网格,网格负责常态化巡访,及时掌握突出的动态性情况;按照每15户困难家庭配备1名“温情管家”,打造镇、村两级295人“温情管家”团队,负责帮扶项目的对接实施,两级队伍信息共享、服务联动,主动发现“沉默的少数”。
围绕“救什么”,做到“温暖帮扶”
在服务项目上,突出服务类救助帮扶比重,通过结对帮扶、社区互助、公益志愿、专业社工等,区卫健委“相城仁医”、黄埭镇“银龄餐厅”、元和街道“相伴相知”等一大批特色服务项目应需落地。
在服务内容上,根据困难家庭收入、致困原因、问题需求和政策资源等,不断将救助服务由便民、访视、照料等,拓展到生活、就业、服务、教育、助医、助残、精神关爱、法律援助,解决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。
在服务对象上,不仅聚焦高龄老人、精神障碍、残疾人等特殊对象,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,通过就业帮扶跟踪服务、定向培训吸纳就业等途径,切实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员上岗就业。近3年全区累计开展定向技能培训800多人次,50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或再就业。
围绕“怎么救”,做到“精准帮扶”
帮扶需求精准化。积极推行入户调查、系统比对、第三方抽查核对“三位一体”工作机制,完善“一户一档”资料,动态掌握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。3年来,相城区累计走访困难家庭超2万户次,采集合理需求信息3000余条。
帮扶施策精准化。根据困难群体类型、居住区域、实际需求、政策资源等不同特点,按需定制个性化帮扶项目,实行“一户一策”帮扶。疫情防控期间,取消户籍地限制,采取“一事一议”方式解决急难个案问题,2022年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,对1235名困难对象实施了防疫、生活帮助等急难救助服务。
帮扶管理精准化。统一建立帮扶项目库,制定认领帮扶项目书、项目完成反馈表和资金使用规范,利用信息平台“区块链+”模块跟踪每个困难人员的帮扶进度,实行全过程建档、跟踪和监管。
围绕“谁来救”,做到“体系帮扶”
党建示范引领。建立区、镇、村三级结对帮扶联动机制,科级以上干部实施一对一“阳光惠农”结对帮扶,机关党员每人每年帮扶困难家庭不少于1户,45家区级机关组建5个党建联盟,积极为困难群体帮扶找项目、想办法、拿措施。
社会力量聚合。按照“区镇打包、社区落地、集中采购、统一规范”要求,以成立冠名基金、定向捐赠、企业结对等多种形式扩大救助“朋友圈”。3年来,全区慈善组织共募集帮扶资金近1.1亿元,创新设立社区慈善基金24支,惠及困难家庭1000余户。170多个公益社会组织及爱心团队,积极响应融入开展活动400余次,惠及困难群体上万人次。
供需耦合链接。通过专业社会组织集市、服务项目路演、供需集中洽谈等方式推介服务类救助项目,搭建需求链接、资源链接和政策链接,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。目前,已形成由197个党员先锋团队、46个志愿者团队、1280家爱心企业、1812名专业社工等构成的救助帮扶共同体。